沖擊波治理膝關節,擺脫攣縮困擾!
沖擊波治理膝關節,擺脫攣縮困擾!
年紀大了,膝蓋不舒服,連上下樓梯、站起或坐下等日常活動都變得困難,醫生卻說要保持一定的膝蓋活動量。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如果因為疼痛而使之保持不動,癥狀就會進一步惡化,導致膝關節的“攣縮”。
膝蓋不運動,關節囊與韌帶會喪失柔軟性而變僵硬,支撐膝蓋的肌肉會變細,肌肉力量也會衰弱,這種狀態稱為“攣縮”。關節攣縮的康復治療一般包括步態訓練、運動訓練、矯形器等,病情嚴重可以進行組織松解術等手術治療。存在療效結果因人而異,療效時間長等問題。目前,體外沖擊波療法在肌骨疾病的治療中已被廣泛應用,在關節攣縮的治療方面,體外沖擊波能有效改善膝關節攣縮患者的疼痛、關節活動度及步行能力。熊斌等基于團隊前期的探索, 對創傷性膝關節攣縮患者進行特定靶點的體外沖擊波治療,觀察其膝關節在位置覺和運動覺方面的差異,為臨床上該類患者膝關節本體感覺的改善提供參考。
患者接受常規康復治療。①手法按摩:運用撥法放松膝 關節周圍肌肉,1次/天,每次10min。②膝關節關節松動:根據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選擇MaitlandⅠ~Ⅳ級手法進行膝關節關節松動,1次/天,每次10~15min。③ 股四頭肌牽伸:患者取坐位,患側小腿懸置于床沿,自然下垂,治療師一手按壓在股四頭肌中部予以固定,一 手置于踝關節上方緩慢向屈膝方向下壓,至感受到充分阻力或患者剛剛不能耐受后維持30s,1次/天,3組/次。④肌肉力量訓練:伸膝抗阻時,患者取坐位,治療師在小腿前側施加伸膝阻力。屈膝抗阻時,患者取俯臥位,治療師在小腿后側施加屈膝阻力,1次/天,每次10min。常規治療總計時長為2周。
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一周2次體外沖擊波療法。選取參與膝關節屈伸運動時的主要肌肉與肌腱,具體靶點為:①股直肌,是伸膝運動的主要肌肉,故選取股直肌中間區域作為治療靶點之一。② 股四頭肌腱,股四頭肌腱是膝關節本體感受器的主要附著部位,故選取該區域作為治療靶點之一。③髕韌帶,位于髕骨與脛骨近端前側之間,在膝關節的屈伸活動中起重要作用,故選擇其作為治療靶點之一。④股二頭肌,為屈膝運動時的主要肌群,故選取大腿外后方 的股二頭肌肌腱中間區域作為治療靶點之一。沖擊波參數為壓力2.0~2.5Bar,頻率10Hz,每個靶點重復300~500次,1周2次,治療間隔2天以上,總計進行4次治療。
體外沖擊波療法不僅可以改善創傷性膝關節攣縮患者的關節活動度,同時可以改善膝關節的本體感覺。
①體外沖擊波治療能夠借助空化效應及機械效應在較短時間內逆轉骨骼肌萎縮及纖維化的發展,從而改善膝關節周圍肌群的肌肉活性以改善肌力,以此來改善膝關節的本體感覺。②體外沖擊波治療時,以10Hz頻率來回沖擊的探頭會在靶點周圍產生快速的振動,這種高頻的局部振動會使肌肉在形態上產生快速的變化,有利于反射性地激活肌梭系統,改善本體感覺。③沖擊波較強的穿透性能有效改善膝關節關節囊及交叉韌帶的炎癥反應,其上附著的本體感受器的數量可能會因為炎癥反應的改善而增加,從而幫助改善本體感覺。
體外沖擊波是一種波長極短且不連續的機械波,其通過治療頭的振動撞擊將外界的物理刺激轉化為生物學效應,通過反射體傳遞物理能量,逐漸到達機體不同深度的組織。臨床肌骨疾病的治療中,主要依賴沖擊波的機械效應和空化效應,其機械效應主要包括拉應力及壓應力,拉應力作用于人體可以引起組織間的松解并使周圍毛細血管循環加快,其壓應力作用于細胞可以使其產生微小的形態改變,提高氧的利用率。此外,沖擊波的機械效應在不同組織間產生的壓力差會在治療局部產生一定的牽張效應。
參考文獻:
【1】熊斌,周云,張全兵,等.體外沖擊波療法改善創傷性膝關節攣縮患者本體感覺的臨床研究.安徽醫學,1-5.
【免責聲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向醫生咨詢與討論。文章內的配圖僅為示意圖,且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前沿醫療氣壓彈道式沖擊波治療儀采用10寸彩色觸摸屏顯示控制,操作方便、直觀;進口靜音氣泵,噪音小、流量大、壽命長;可移動柜式一體機及人體工學設計手柄,移動靈活;采用真頻率可變技術,治療時可根據治療方案自動切換治療頻率,使用方便;預設治療方案,使用時可根據治療部位選擇合適的治療參數方案,高效快捷。
溫馨提示:點擊下方圖片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