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擊波療法:肩袖損傷術后治療的新選擇
沖擊波療法:肩袖損傷術后治療的新選擇
肩關節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關節,連接著上肢與軀干,在上肢運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肩關節決定了整個上肢的活動范圍和活動的空間精確度。而肩袖肌群作為肩關節空間位置精確控制的主要動力因素之一,對肩關節的功能發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肩袖損傷會使肩關節產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并伴有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
肩袖損傷是因上肢突然牽拉或長期慢性勞損所導致的常見病癥?;颊叱1憩F為肩部前方或外側的疼痛,伴隨肩關節活動受限及肩部肌肉無力。對于非手術治療無效的肩袖損傷,手術修復是必要的治療手段。然而,術后肌肉萎縮可能導致肩部肌肉力量不平衡,進而影響肩關節功能。因此,術后康復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常規康復訓練包括多種肩部動作,如屈伸、旋轉等,旨在幫助患者逐步恢復肩關節功能,以適應日常生活和工作。然而,部分患者因懼怕疼痛而拒絕按計劃訓練,這可能延長康復時間并影響康復效果。體外沖擊波治療能刺激機體局部細胞因子釋放,有效促進受損的肩袖組織修復,同時緩解疼痛。馮金鳳等為探討肩袖損傷術后患者接受體外沖擊波治療的效果,具體研究如下。
患者術后使用吊帶固定使肩關節處于休息位,制動2~3周。對照組患者接受康復訓練,(1)術后4周內:①鐘擺運動。患者身體前傾且患肢自然下垂,在無痛或微痛的范圍內擺動患肢,10min/次,3次/d;②被動活動。輔助患者取仰臥位,患側肘關節屈曲90°,緩慢向外旋轉或向前抬起,以患者未感受疼痛為宜,10min/次,3次/d;③肌肉等長收縮訓練。輔助患者取站立位,患肢緊貼身體,進行收縮三角肌訓練,15min/次,3次/d。(2)術后4~6周:①活動度訓練?;紓仁直圻M行前屈、外旋、外展運動,20min/次,1次/d。②肌肉力量訓練。患者手持啞鈴,進行三角肌和岡上肌的前屈、外展、外旋等方向抗阻運動,15min/次,1次/d。(3)術后7~8周:①主動活動。患者進行肩關節前屈、外展、內旋和外旋活動,應逐漸接近正?;顒臃秶?,15min/次,3次/d。②抗阻訓練。患者使用更重的啞鈴或彈力帶進行肩袖肌肉的抗阻訓練,15min/次,3次/d。
在上述基礎上接受體外沖擊波治療。輔助患者取坐位,暴露肩部,清潔皮膚,觸診并在體表標記壓痛點,涂抹耦合劑,設置體外沖擊波治療儀參數:能量密度、壓力、沖擊次數、頻率分別為0.08~0.28MJ/mm2、2.6Bar(1Bar=100kPa)、2000次、10Hz,沖擊標記點300次;將肩關節調整至外旋、內旋的受限位置,對關節前側、后方的軟組織區域均進行500次沖擊;每次治療共沖擊2000次,剩余沖擊次數則平均分配于上斜方肌壓痛感區域、肩胛下肌的肌腱損傷區域及前、中、后三角肌區域,1次/周。兩組患者均治療2個月。
馮金鳳等臨床試驗發現,在康復訓練基礎上結合體外沖擊波治療患者前屈、后伸、內旋、外旋活動度均大于康復訓練患者。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體外沖擊波產生的機械效應可以引起機體細胞發生變化,改善局部的新陳代謝,有助于促進損傷肌腱的再生,還可調節炎癥因子,減輕局部炎癥反應,增強免疫調節,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疼痛,提高肩關節活動度,緩解肩關節功能障礙,加快肩關節功能恢復,進而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升生活質量。
體外沖擊波的高能量作用于組織時會產生機械應力,并直接作用于細胞表面的受體和離子通道,從而使細胞膜上的機械敏感性離子通道打開,引起細胞內離子濃度的改變,從而刺激轉化生長因子-β的釋放;同時,體外沖擊波可促進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和分化,有助于修復受損的肌腱、肌肉等組織,聯合康復訓練,提高肩部周圍肌肉力量,有助于增大患者的肩關節活動范圍。
——文獻節選:馮金鳳,黃炳杰.體外沖擊波治療對肩袖損傷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障礙的作用[J].
【免責聲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向醫生咨詢與討論。文章內的配圖僅為示意圖,且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溫馨提示:點擊下方圖片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