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手術刀”——內熱針療法有效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
中醫“手術刀”——內熱針療法有效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
人到中年,身體大不如前,時不時就有些小毛病,比如:腰痛,其涉及人群越來越廣,且年輕化趨勢明顯,《柳葉刀》曾發文稱“腰痛正在變成流行病”,一旦發病,讓人覺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恨不得掄個錘子狠狠捶幾下。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當腰椎間盤在退行性改變的基礎上受到外力擠壓或牽扭損傷時,其纖維環可能發生部分或全部破裂,導致髓核膨出。這一癥狀可能壓迫神經根、血管或脊髓,引起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以及神經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
目前,采用藥物、理療等保守治療以及手術治療是西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腰腿痛的主要方法,但長期服用藥物容易對胃腸道產生刺激,微創手術存在術后并發癥的風險。中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歷史悠久,針刺、艾灸以及中醫正骨等保守療法已獲廣泛認可。內熱針作為一種新型針刺技術,具有熱療和針刺雙重功效。黃冬娥等研究內熱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確切療效,希望為非藥物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具體研究如下。
患者采用內熱針治療。①選點:用臨床醫用記號筆確定進針部位并標記,分上腰段、下腰段及骶尾部3部位。上腰段(定位L1、L2、L3棘突):在脊柱左右兩側與棘突距離2cm平行布針3根為第一排,與棘突距離3cm平行布針2根為第二排,垂直皮膚進針,針尖方向稍偏向脊柱方向。下腰段(定位L3、L4、L5 棘突)布點與針刺方法與上腰段一致。髂后上棘連線中點垂直向下劃線,在此線左右兩側2cm處,定位3個進針點為第一排;在此線左右兩側3~4cm處,定位2~3個進針點為第二排。以上布點間距均為1cm。上述布針點有部分重合之處,常規一次布針數控制在10針左右即可。②操作方法:使用碘伏消毒,鋪無菌洞巾,用1%利多卡因0.5mL對各點位進行皮下浸潤麻醉,選用0.7mm×80mm規格的內熱針,沿各針刺點垂直進針,進針深度以骨膜不能進針為度,以患者有酸脹感為宜,依次松解上腰段、下腰段及骶尾部,最后,依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的節段再次松解上腰段或下腰段1次。進針后,連接內熱針治療儀,調節溫度至42℃,設置加熱時間為20min。③療程:每周治療1次,連續治療4周為1個療程。
黃冬娥等研究發現,采用內熱針治療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在降低腰痛嚴重程度、腰椎功能障礙和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參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針灸學》中腰痛的治療方法,選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沿各針刺點垂直刺入40mm,以中等強度進行刺激,先后捻轉、提插各15次/min,持續約2min,以患者感到酸脹為宜,行針后加用溫針灸法,皮膚墊硬紙板防止燙傷,截取20mm左右的艾條插入針柄,隨后點燃艾條,各點1壯,留針20min。隔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4周)。采用內熱針治療的患者,其治療總有效率顯著提升。統計數據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而采用溫針灸治療的對照組,其有效率為73.33%。
這一研究結果充分表明,內熱針和溫針灸對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有改善作用,但內熱針對減輕腰痛、提高腰椎功能的效果優于溫針灸。內熱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疼痛、改善患者的正常腰部生理功能,從而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內熱針能降低感覺神經興奮性,產生良好鎮靜效果,調節抑郁等不良情緒。內熱針治療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癥狀,改善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及生活質量。
內熱針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九針中的“長針”和“提針”,它具有疏通松解的作用,針具刺入穴位后與內熱針治療儀相連,在恒溫加熱技術的輔助下,達到全段針體發熱且恒溫之效。從中醫角度來說,內熱針能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治療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研究表明,內熱針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或消除神經根炎癥、水腫的作用,可以“以針代刀”緩解軟組織痙攣,使腰背肌筋膜炎疼痛的觸發點失活,從而達到鎮痛的效果。同時,內熱針具有良好的熱效應,能穩定、持續地向針尖傳熱,減輕或消除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反應,緩解腰椎神經根周圍肌肉痙攣,降低肌肉張力,從而改善腰椎的功能狀態。
——文獻節選:黃東娥,李威,黃曉燕.內熱針治療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30例[J].
【免責聲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向醫生咨詢與討論。文章內的配圖僅為示意圖,且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溫馨提示:點擊下方圖片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