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沖擊波:助力膝關節炎術后 “重生”
體外沖擊波:助力膝關節炎術后 “重生”
在我們膝關節骨頭上面覆蓋著一層軟骨,這層軟骨相當于是一層墊子,具有緩沖作用。而膝關節炎就是由于膝關節面的軟骨受到磨損,而造成膝關節疼痛、腫脹、無力、畸形、活動受限等癥狀。
一般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面及關節軟骨由于供應關節的血流量及營養減少,更容易受損傷,這也是年齡造成膝關節炎最常見的原因;另外,體重過重、不正確的走路姿勢、長時間下蹲、過度負重或使用、身體內分泌因素的改變也是導致膝關節炎的原因。把膝關節比作一輛行駛多年的自行車,那膝關節炎無疑是自行車上生銹的鏈條。健康時,鏈條運轉順暢,帶動車輪輕快前行,對應著膝關節助力我們自由行走、奔跑。但當膝關節炎找上門,就像鏈條因生銹干澀,每蹬一下都發出 “嘎吱” 的抗議聲,騎行變得艱難,如同我們患膝關節炎后,每一步都伴隨著關節的疼痛與僵硬。
目前,膝關節鏡手術廣泛應用于膝骨關節炎的診療,但膝關節鏡手術因破壞關節內環境易引發滑膜水腫和局部損傷。這種損傷可導致患者術后出現膝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影響早期康復。因此,術后聯合輔助治療對促進康復至關重要。滑膜炎顆粒具有清熱祛濕、活血通絡的功效,可用于濕熱痹阻、瘀血阻絡所導致的膝關節腫脹疼痛,具有緩解膝關節疼痛、減輕膝關節腫脹的作用。體外沖擊波治療作為體外物理療法,對膝骨性關節損傷具有修復重建、促進組織再生及鎮痛等作用,可改善膝關節功能。李斌等探討體外沖擊波聯合滑膜炎顆粒對膝關節鏡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旨在驗證兩種療法協同作用的臨床價值,為術后康復提供更優方案。具體研究如下。
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根據術中具體情況行膝關節鏡下清理術。所有手術均由同一術者完成。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基礎治療:①患膝間斷冷敷24h;②臥床休息,患肢抬高,減少膝關節活動及負重;③股四頭肌功能鍛煉,由骨科同一醫師制訂鍛煉方案。
對照組術后第1天起給予滑膜炎顆粒,1袋/次,3次/d,餐后30min溫水沖服,治療14d。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分別在術后第5、9、13天加用沖擊波治療。在患膝上確定髕骨-股骨和脛骨-股骨邊界,根據膝關節鏡檢查結果在患膝上標記存在軟骨損傷的部位,囑患者平臥于治療床上,雙下肢自然伸直,患膝關節放置于軟墊,皮膚標記處及沖擊波探頭上均勻涂抹耦合劑,避開周圍重要的神經及血管,對施術部位進行靶向治療。沖擊波治療參數:2.5bar,10Hz,選取4個治療部位,每個部位沖擊500次,共沖擊2000次。治療時不應用任何麻醉藥物及鎮靜藥物,同時觀察患者有無出現不良反應,操作完成后患者膝關節制動10min。
根據李斌等的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VAS評分、WOMAC評分、Lequesne指數評分低于對照組,膝關節屈膝活動度、伸膝及屈膝肌群PT值高于對照組,提示治療組治療后的膝關節功能高于對照組。說明體外沖擊波可松解肌肉韌帶組織,減輕局部軟組織粘連,以提高膝關節穩定性及功能,降低關節鏡術后患者關節液中MCP-1、IL-1β、TNF-α含量,促進關節軟骨滑膜炎癥吸收,減輕關節軟骨破壞,從而緩解關節疼痛?;ぱ最w粒主要通過抑制炎癥反應減輕關節腫脹,而體外沖擊波則通過改善關節肌肉功能增加關節活動度,因此,兩組在減輕炎癥因子和關節腫脹方面相當;但治療組在緩解關節疼痛和提高關節功能方面優于對照組。
體外沖擊波具有非侵入性、安全性高且療效顯著的特點,通過機械應力效應和生物化學效應發揮修復組織損傷、松解組織粘連、促進血管再生、鎮痛、抗炎等作用。沖擊波通過局部作用,調節患處內環境,加速血管再生,促進細胞代謝、增殖,提升組織修復能力;通過振動松解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改善關節活動度;同時刺激細胞代謝,調整細胞膜極性及離子通道,減輕炎癥反應及組織水腫,刺激肌肉纖維收縮,提升屈伸肌群的力量與協調性。
——文獻節選:李斌,單鵬飛,紀寅璞,等.體外沖擊波聯合滑膜炎顆粒對膝關節鏡術后關節功能的影響[J].
【免責聲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向醫生咨詢與討論。文章內的配圖僅為示意圖,且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溫馨提示:點擊下方圖片查看詳情。